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2018.06.27 期末自評

.小組報告總結 1.查證教學內容:確認內容準確度、各家學說。 確認教學對象:國籍、年齡、程度等。 確認教學目的:撰寫大綱、確認學生是否吸收。 決定拼音系統:依照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而定。 注意簡報字型:以標楷體為主,不要使用過於特殊的手寫字體。 教學圖片/資源出處:檢附內容出處,以不觸及智慧財產權為主,也可以分享好的學習網站給同學們。 小心教學用語:避免台式說法,盡量以北京標準腔為主。 師生/生生互動:盡量做到平衡,以及學生的反應。 反思課堂流程:學生跟老師都可以做,來反思在課程上學到什麼/學生是否吸收。 .小組討論 Q1.為何交代功課比課程總結多 (2:0)? A1.因為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總結,所以會以交代功課的形式來做。 Q2.為何活動設計競賽類型多於合作 類型(5:1)? A2.我們認為這跟我們亞洲的文化有關,在讀書的方面非常喜歡競爭。而且競賽也可以讓那些沒興趣的同學強迫參加,為了榮譽心提起鬥志。 Q3.右列同學們設計的教學報告活動, 有哪些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進行? A3.演戲的部份可以自已組織表演。 Q4.有什麼活動方式可以讓全班一起 參與,但不需競爭,老師/學生都能 檢視自己的教學/學習效果? A4.我們認為像是演戲的部分,不僅有趣也能帶給同學們成就感,將學到的東西實際運用。 .個人自我評量 Q1.經過這學期的課程,什麼是華語口語與表達課程的意義?為什麼你需要學習該課程? A1.我覺得經過系統化的學習,更讓我了解「中文」這個語言。很多東西因為我們是母語者,所以從來不會去在意,透過這門課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周遭有這麼多的「特殊用法」,像是三連上聲、連音等。 Q2.在教學方法、教材使用、課程安排與與教師教學評量,這四個方面,本堂課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A2.我覺得在教學方法上受益良多,因為自己一直是以學生的身分自居,沒有其他的機會城成為「教學者」,因此也犯了許多錯誤,但同時也學到更多從前自己不知道的事。教材使用跟課程安排則是自己實際操演,教學後發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學到該如何更好的安排課程,不拘泥於傳統教學方法。而教學評量的部分,因為很多時候人是盲目的,得到了老師與學生們的反饋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更能做好下一次的準備。 Q3.在未來的華語文教學課室,你會如何應用這門課所

2018.06.20 小組報告(四)聲母

.小組討論 Q1.聽完這首歌後,請各組討論出:這首歌哪些地方的聲母聽起來很奇怪? A1.ㄓ、ㄔ、ㄗ、ㄘ。 Q2.請舉出容易被混淆聲母的詞。 A2.是不是、吃飯、熱、老師。 .上課過程         這次上課的假定對象為:日本人(單國籍),已學會聲調、韻母、輕聲與變調。接著,便開始進入課程。一開始是帶念過各種有聲母的單字,但我個人覺得其實這樣念過去好像沒有什麼用,感覺單字跟單字之間完全沒關聯。我覺得如果可以像第三組一樣,把所有單字串連起來變成一個小劇場的話,會對單字比較有記憶度。         接著是進入遊戲時間,聲母Tempo的部分我覺得很好玩,但是規則實在太複雜了!不可以跟前面的人出現同樣的「字」這點實在太難,甚至對我們這種母語者而言,也會有想不出的時候,更何況是那些初學的非母語者。或許把Tempo的答案內容改成課上教過的單字會比較好。下一個遊戲是搶答,這次的搶答分成了兩隊進行,要比跑的速度跟站在台上回答,我覺得有趣是有趣,但每次都用跑的感覺有點危險啊……而且這次兩組坐的位置實在太近,很容易撞到對方,最後是在同學的建議之下才將兩組的位置分開,我覺得再進行遊戲前,可能還要思考一下怎麼樣進行才能兼具於娛樂教學與安全。         最後輸得那組進行了懲罰遊戲,遊戲的內容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繞口令,我覺得這樣的內容可以提起學生們的興趣,如果我是外國人我會真心覺得中文字的發音超有趣!而這次的回家作業也是上網查其他的繞口令並練習,但我覺得如果是老師的話,應該會聽學生念的東西聽得很痛苦,因為外國人發音很難像母語者發得這麼標準,而且有很多發音又很像,老師要幫同學抓錯應該會很辛苦。 .課後心得 這組同學一開始準備上台的時間比較長,也比較晚開門,我覺得早一點來做準備感覺比較好,而講義部分的份數也要多準備以免意外發生。開始上課後,我覺得負責教課的同學發音很好,有特別練習過發音的感覺,活潑的態度也很棒!而遊戲的部分,我覺得很有趣好玩,但就是規則太多太複雜了,在直覺化一些會比較好。另外有一點我很在意,就是在台上的同學用手機看題目的部分,不知為何覺得這樣不太好,總覺得給人一種沒準備好、不專業的感覺,我認為改用小便條之類的會比較好!

2018.06.13 小組報告(三)韻母

.小組討論 Q1.請問台灣人容易混淆的韻母有什麼?為什麼? A1.ㄥ/ㄣ、ㄢ/ㄤ、ㄧ/ㄩ,上述三種,因為台灣人說話比較不卷舌、發清音等關係,所以常常會有發音不分的問題。再加上台灣人的母語為台語的人佔了許多,南方語系的方言中有些音是沒有的,所以可能會說得比較不標準(如台灣國語)。 Q2.外國人學習韻母時可能遇到什麼發音為題?(以自身科系為出發點) A2.「ㄨ」的發音。因為在日文當中沒有類似的發音,因此可能會遇到困難。 .上課過程         我一開始發現這組同學上課時沒有講學生設定,後來看到教學內容時,忽然覺得內容好像有點複雜,因為韻母跟韻母的結合實在太多了!不過以本國人的角度來看,其實覺得這組上課很有趣,尤其是小劇場,很生動又有帶到上課的重點(誰跟誰可以結合/不能結合),如果能拍成一系列情境劇來教學應該會很不錯!         後來再帶注音的念法與韻母結合,我覺得做出來的字母小方塊其實很好,如果實在做成道具會很方便。而在帶念法時我一直在想:「雖然我知道某些韻母不能互相連接,但不知道是為什麼啊?是不是要解釋比較好呢?」我覺得一講下去又會很深,但相信如果我是外國學生的話也會很想問。另外讓我有些訝異的是,原來居然有「ㄧㄛ」的這個組合,我從來沒看過啊!我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真的有這個音orz(孤陋寡聞)         這次的遊戲主要是搶答跟寫寫看,搶答一直都是遊戲中的熱門選項,但不得不說這次搶答要搶的東西是「雨傘」這點很有趣味性哈哈,不過地板真的蠻滑的,要搶其實要很小心,而且還要夠心機(?);寫寫看的部分則完全是我痛苦的來源,第一次寫的時候我是隊伍的最後一個,是要負責上去寫白板的那個人,但我一直猜不出別人到底寫了什麼,因為筆畫完全是個謎……我真心覺得國小畢業後大家寫字都不注意畫劃了,但我寫字還是照筆畫寫,當他們完全不照筆畫寫注音時,我的完全猜不到…… .課後心得         上完這次第三組的課後,其實心情還蠻好的,因為氣氛很輕鬆愉快,但往反方向想,似乎這樣又有些不嚴謹,而他們在教課的時候也沒有注重自己的發音,我覺得這點是能在多加改善的。另外關於學生版A4紙的部分,我尤其覺得比起其他組,他們這一組更適合用學習單的方式來作呈現,而不是用PPT分頁的部分,因為他們講完後我的講義仍是一片空白,好像有點get不到重點……我覺得如果用

2018.06.06 小組報告(二)四聲

.課堂討論         在正式進入課程之前,我們先看了前進樂團的「對不起我的中文不好」。不得不說,這首歌在華語課出現的次數可真多啊XD 聽完歌後,有兩點要討論的問題: Q1.學習唱中文歌有助學生學習中文嗎?(請從發音、聲調、詞彙解釋) A1.我們認為對發音跟聲調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會隨著歌曲音高而改變聲調,而並不是每個歌手的唱腔都是標準的發音;至於詞彙的部分,我們認為是有幫助的,學生可以藉由歌曲來觸及更多的單字詞彙。         以我自己學習外語的經驗來說,我認為歌曲對學習外語是有幫助的,因為音樂不分國界--或許歌詞不太懂,但也可以從旋律來得知樂曲想表達的;而引起興趣之後,之後也會自己去查歌詞,進而達到學習的目標。 Q2.請用3分鐘討論,並以一首歌做討論。 A2.我們舉的例子是「傷心的人別聽慢歌」。這首歌的歌詞與用字非常清楚明白,可以有助學生們學習關於情緒(SAD)部分的表現方式。         其他組舉的例子有「好想你」、跟「兩隻老虎」,這兩首歌的內容又更簡單易懂了,而且好想你的旋律其實還蠻洗腦的……多聽幾次就會唱了;而兩隻老虎其實原先是法國民謠,旋律也讓各國的人們朗朗上口,因此從這做為學習中文的媒介似乎也不錯。 .上課過程         這次上課的內容非常的「動感」,幾乎有一半的時間(甚至超過)都在做肢體動作,因此把我的睡意成功的擊退了,這點我覺得非常成功。這次的主題是「四聲」,除了那個熟悉到不行的牙醫故事,同時還搭配肢體動作來表現四聲,瞬間變得很有趣,相信外國的學生應該也會蠻喜歡的。         在基礎的聲調練習之後,進階到小劇場的部分。在看台上表演的時候覺得很有趣,同時也可以學到四種動詞「偷、贏、買、送」。只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是,他們接在動詞後面的字眼是「來的」,個人認為去掉「來」字會比較順,像是「偷的、贏的、買的、送的」,感覺比較像是我們生活中講述的方式,而題目的部分則改成「哪來的扇子?」、「怎麼會有扇子?」感覺會比較好。 .課後心得         這次上完課剩下的時間也蠻多的,我覺得這點比較可惜,因為我們這組也是剩了太多時間沒利用,希望下一組可以上好上滿。至於內容的部分我覺得很不錯,感覺有實際吸收到內容。         另外針對PPT的部份,我覺得整體簡約的設

2018.05.30 小組報告(一)輕聲與變調

 (Coggle圖表) .自我分工         這次由我們第一組報告,而我們報告的內容是「輕聲與變調」。這次的報告主要有分成幾個部分,分別是:Coggle、課前提問、遊戲教學。         這次我負責的是Coggle的部分,而這部分是將每週上課的內容給濃縮起來,因此內容很多很雜有點難整理。跟同組的同學討論過後,就將一些重複、下面教學會提到的部份給刪除,要做到「去蕪存菁」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花費蠻多心思的。 .討論過程 因為大家年級不一樣而且還有排課跟打工的影響,所以非常難湊時間討論,因此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由LINE線上討論。經過抽籤後我們決定各自的分工,我想這次最辛苦的大概就是負責帶活動的兩位學姊,非常絞盡腦汁思考要怎麼帶遊戲。 針對初學者來說的話,我認為其實用他們國家的語言帶會比較好(所以一開始我們設定為初學的日語母語者),但後來怕同學們會不懂,結果還是以全程中文來代課。我們有想過,除了語言以外還有什麼可以讓學生了解意思呢?那就是「圖片」。用圖片的話就算聽不懂,大概也能半猜半矇了解意思,所以我們的教學中放了很多圖片。 而遊戲的模式或許有些小單調,但怕太複雜的模式會導致同學們不理解,所以還是用簡單的一問一答跟搶答的模式。 .課後心得 這次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就是時間沒有掌握得很好,不小心剩太多時間了,我想這跟我們的活動節奏有點快有關,而在課後同學們也給了許多關於遊戲的意見,讓我覺得受益良多。平時我們大多都是受到傳統教學,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上跟老師互動,所以也很難想出相關的互動活動,因此這次吸收了同學們的idea,相信下次可以把活動弄得更豐富。 另外,看大家的評價欄那邊很多寫說有小禮物很驚喜開心,覺得好像有些偏離了教學的重點哈哈哈,而且聽到老師關於禮物的建議之後,我們以後大概也不會做出送小禮物這類的舉動了,畢竟如果大家都要禮物的會老師們會破產的~

2018.05.16 發音器官及語氣運用

.聲母的口訣            舌面元音(聲母)                  前→後    下     高                     閉 顎      ↓                       ↓ 位     低                     開 置 1.舌位高低 2.顎位高低 3.展→圓 .影片欣賞 這次的影片是看「誰是大歌神」,要透過歌聲來猜誰才是林俊傑。原本以為應該不是很難,結果聽起來每個都很像……雖然是憑感覺來猜,但其實還是憑記憶中的音色來做推測的(雖然記憶有跟沒有一樣。 *音色:由音高、音強、音長三要素組成。而每個人的聲帶、口腔構造等均不相同,也是造就音色不同的原因,但通常家人彼此的音色會較相近(遺傳原因)。 .小組討論 組員:徐毓鴻、莊承運、邱芷儀 Q1.根據發音器官圖,請將發音器官分為主動發聲器官和被動發聲器官。 A1.主動發聲器官:氣管、小舌、舌尖、舌面後、舌面前、舌根 (舌頭)       被動發聲器官:鼻腔、口腔、食道、喉頭、上齒、下齒、上唇、下唇、聲帶(舌頭以外的部位,從雙唇到咽喉) Q2.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發現生活周遭的例子並說明。 A2.音高(海豚音)、音強(講話聲音大小)、音長(情緒表達、有些方言的音調)、音色(歌手的歌聲) Q3.將人類的發音器官依決定音色的因素分類。 A3.發音體(聲帶)、共鳴器(主要是口腔) #補:發音方式(肺、氣管) Q4.為什麼語音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原則(社會屬性)? A4.為了溝通、為了讓人更了解他的意思。 .延伸閱讀 如何增加聲音的辨識度?         這篇文章很清楚的剖析關於音色的辨識度,除了天生的音色以外,也仰賴發音習慣,兩者的組合能使聲音更具辨識度,且能透過後天的訓練來達到。而音色的訓練可以透過「九宮格練習法法」。在這套練習法中,最不具辨識度的便是聲音位於九宮格中央,可透過輕微改變聲音的位置、或是部分聲音突然改變位置等,做到改變音色增加特色。         但想讓聲音更有辨識度除了音色以外,口音、特殊的轉音、尾音等方式,也就是發音習慣,也能有非常大的影響,而情緒的帶入也是重點之一。

2018.05.09 韻母發音原理與練習

圖片
.課前閱讀 .韻母種類:單韻母、複韻母、聲隨韻母,聲隨韻母、空韻(不單獨使用)。 1.單韻母:ㄧ、ㄨ、ㄩ、ㄚ、ㄛ、ㄜ、ㄝ 2.複韻母:ㄞ、ㄟ、ㄠ、ㄡ 3.聲隨韻母:ㄢ、ㄣ、ㄤ、ㄥ 4.聲隨韻母:ㄦ *空韻:在韻母中不單獨使用,必須和聲母拼音時才會出現,平常不會刻意標示。 .意見發表 Q.根據<外國人學中文碰到的囧事>和<老外說中文>,外國人說中文時容易出現的偏誤,有哪些種類? A.聲調、輕重音、語序、ㄢㄣ不分 .小組討論 成員:章芳瑜 徐毓鴻 王志揚 莊承運  Q1. 韻母發音的特徵為何?元音的響亮度是由什麼發音因素控制? A1.由於元音是構成韻母的主要因素,且都為濁音,其特徵為可以獨立發音。 氣流通過口腔時,受到上下唇型變化,所以即使舌位高低、舌位前後相同,嘴型改變後,元音發音亦產生變化。 Q2.前山後山圓眼嚴:前山有個嚴眼圓,後山有個圓眼嚴;二人上山來比眼,也不知嚴眼圓的眼圓?還是圓眼嚴的眼圓? 這個繞口令主要練習的是哪兩個韻母?這兩個韻母要如何區別及怎麼進行教學? 第二組  A2.ㄧ和ㄩ。 主要是由嘴型的不同做區別。 (元音表格)

2018.05.02 聲母發聲原理與練習

圖片
.發音原理 發音部位:發輔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發音器官的 阻礙 而成聲,發音器官形成阻礙的部分叫做發音部位。 1.雙唇音(b p m):雙唇構成阻礙。 2.唇齒音(f):上門齒與下唇形成阻礙。 3.舌尖前音(z c s):舌尖與上齒背形成阻礙。 4.舌尖中音(d t n l):舌尖與上齒齦形成阻礙。 5.舌尖後音(zh ch sh r):舌尖翹起,與硬顎前端形成阻礙。 6.舌面音(j q x):舌面前端與硬顎前端形成阻礙。 7.舌根音(g k h):舌根與軟顎形成阻礙。 發音方法: 1.塞音(b p d t g k):發音時發音器官完全閉塞,阻擋氣流,然後突然打開,氣流衝過阻礙,爆發成音。 2.擦音(f s sh r x h):發音時發音器官靠近形成窄隙,氣流從中間經過,摩擦成音。 3.塞擦音(zh ch z c j q):發音時發音器官先完全閉塞,阻擋氣流,然後打開形成窄隙,使氣流從中間經過,摩擦成音。 4.鼻音(m n):發音時,口腔通路完全閉塞,軟顎下垂,氣流振動聲帶後由鼻腔發出。 5.邊音(l):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銀形成阻礙,舌尖兩邊鬆弛下垂,氣流振動聲帶後從兩邊空隙流出成音。 .小組討論(一) Q.根據印尼女孩Fiona的影片,她在發音上,有哪些語音可多加練習? A.語音及聲調 .小組討論(二) Q1.聲母發音的特徵為何? A.1.氣流在發音器官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或阻塞     2.氣流較強     3.發音器官參與節制氣流的部分肌肉緊張 Q2.聲母發音方法分為哪三大項? A.1.發音器官相互接觸形成節制通過氣流的現象     2.氣流通過時用力之強度(持續性)     3.聲帶是否震動 Q3.依照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製作現代漢語聲母(輔音)字母表 (來源:維基百科)

2018.04.25 連音之音讀

圖片
.台灣人的台灣腔? Q.超強覺得台灣人說英語會強調音節,這是什麼原因? A.因為英語屬於第二語言,我們會將第一語言(母語)的習慣套入此,就像中文一字一音,因此們初學英文時也會習慣將每個音節念清楚。 *台灣腔特色: 1.講話黏在一起( 和音 )(#並非中文特有,其他像英文、日文、德文等語言均有。) 2.不發捲舌音 3.ㄢ/ㄤ不分,ㄣ/ㄥ不分 4.普遍不發輕聲 .個人發表 (來源:網路) 這次看了有關北京話的影片,從主持人拿出的商品,可以發現所有的東西後面都會加上「ㄦ化韻」,從中可見在「 名詞 」中的使用機率極高。基本上ㄦ化韻為北京人、北方方言較常使用,而南方方言則幾乎不使用。 *ㄦ化韻的使用習慣: 1.用於「小的」東西。(#南方方言傾向使用後綴字「子」來指小稱) 2.形容「少的」東西。 3.指「短暫」的時間。 4.用於「非正式的、非正經」的語氣。 .小組討論 Q1.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 A1. (1)保留重要元音。 (2)韻尾掉落 (3)ㄦ連音。例:小孩ㄦ ( #補充:特色為兩字相連成詞的過程,有「音素」被省略。) Q2. 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  A2. 逆向同化,後面的音會影響前面的音。 (#修正:共通點為「量詞」和「單一」。) Q3.我的老天鵝、我的媽、我的老天爺、我的天,搭配語助詞「啊」的連音音讀為何? A3. 我的老天鵝啊(ê+ia)我的媽啊(a+ia)我的老天爺啊(e+ia)我的天啊(n+ia) .延伸閱讀 台湾人说话会用「儿化音」吗?         這篇問題討論中大家很仔細地討論了台灣的「ㄦ化韻」,從歷史開始談起,得到台灣幾乎不使用ㄦ化韻的結果。其原因也跟南方的閩南話與客家話沒有ㄦ化韻的關係,從而影響了台灣的「現代國語」。從中可得知,雖然目前本土語言逐漸式微,但其所帶給台灣的影響可是非常深遠的。         而大部分北京人使用ㄦ化韻時也無法說出規則,只是語言習慣,但有時不加ㄦ化韻時卻會造成功通上的障礙,如文中指出的:要買冰棍(也就是冰棒)時,不講「冰棍ㄦ」店員會聽不懂,可見差異其大,這可以說是語言

2018.04.18 四聲聲調及輕聲

圖片
.台灣語言文化 1.網路用語 例:666(很厲害、技術很好之義)、黑人問號(困惑、不知所以之義,來源 )、輸不起(惱羞成怒)、嚇到吃手手(來源 2.注音文 例:你好ㄇ、ㄢㄢ、ㄏㄏ 3.閩南語入字 例:甘溫、金拍謝、菜比八 .中國網路用語 GG(哥哥) PLMM(漂亮妹妹) TMD(他媽的)(類NMD) NB(牛逼) MPJ(馬屁精) BC(白癡) #補充常見網路用語:尬聊、打call、翔、艾瑪、泥垢、逗比、深井冰、麼麼噠。 .小組討論(一) 組員:品綺,佩鈞,毓鴻 Q.你是華語老師,你會選擇教什麼拼音系統? A.我們認為,選擇哪種拼音系統應該需要考慮到 學習時間 、 使用地點 在做抉擇,同時也需要顧及到學生的意願等。 Q1.學生是多元國籍的外國學生。 A1.(預設立場:國內)會選擇教學注音,因為各種國籍的人使用的母語也淨不相同,為了阻斷母語的阻礙而選擇教注音符號系統;如學習中文時間較短,大概就會改成國際音標系統,目的是為了能快速上手中文念法與拼字等。 Q2.學生是外籍配偶。 A2.如果是外籍配偶的話,那語言使用的地域也在台灣。為配合台灣人使用的習慣與未來子女教育,會選擇教注音符號系統來符合需求。 Q3.學生是同一國籍人士。 A3.(預設立場:國外)在國外教學時因學生的文化背景較為相同,因此比較好調整教學方式。而我們覺得學習注音符號系統能阻斷母語干擾、學習中文的寫字原則等,因此會偏向於教用注音符號系統,但最終其實也是要看學生們的意願。 .小組討論(二) Q1.請分析「中國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節結構(語音成分) 。 A1.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 。 Q2.請利用Practice及音節結構、漢拼表格,歸納統整出漢語拼音聲調標記四項規則。  A2.1.標在元音上。 2.如有兩個元音以上按照a,o,e,i,u,ü順序標示。 3.iu 並列時,標在後面的元音上 4.輕音不標音 (#5.若是標在i 上面時,i的小點要省略) Q3. 輕聲屬於哪種語流音變?輕聲的功用為何?  A3.1. 弱化。 2. ‎調整句子中字,詞的輕重,說話時省時省力,增加句子的抑揚頓挫。  Q4.相連上聲(3+3)變調屬於哪種語流音變,相連上聲(3+3)變調特點為

2018.04.11 漢語拼音

圖片
.漢語共同語的標準 一、詞彙方面:以北方方言為基礎 二、語法方面:北方口語、書面與法規範(白話文) 三、語音方面:北京語音(單音、聲調、輕聲、ㄦ話音……等) .現代漢語特色 *特色: 1.單音節、單音詞(一字一詞);多音節的詞獨立仍有義( 複聲詞 、 連綿詞 例外)。 2.詞分虛實。 3.不重視詞型(態/陰陽性)變化。 4.詞的 次序嚴格 ,意義靠讀法(聲調)和順序決定。 *漢語是 孤立語 、 分析語 。 一、何謂孤立語?         有 低語素單詞比 (morpheme-per-word ratio)的語言。語素為 最小的語法單位 ,在 口語形式 語言中,語素是由「音位」這一種能區別的最小聲音單位所組成的;而在 文字形式 語言中,語素則是由「字位」所組成的。 孤立語在語素並不對語素進行變化,而是以 語序 表示文法關係。 二、何謂分析語?         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是與綜合語(高語素單詞比)相對的概念。在分析語大多數的每一單詞所含的不自由語素較少,也就是分析語無、或 較少 合成詞 、且無詞形變化,即語素基本只有一 種詞形 。 *依照語言學家的定義與分類標準不同,孤立語與分析語之間的關係可能會產生三種情況:      1.將孤立語與分析語兩者視為相同的概念。      2.將分析作為一種性質,進而將孤立語納入分析語,視孤立語為分析語分析性質最極端的表現。      3.將孤立語與分析語分開。(如上古漢語兼具孤立語及綜合語性質)         絕大多數語言都並不能單純地被分類至綜合語、分析語或孤立語其一分類。也就是說,將分析語視作一種 性質 會更加適當。像是:英語比俄語更具分析語性質、純粹的孤立語肯定具分析語之性質,但反過來並不一定成立。 *漢語音韻結構 1.漢語的單音節:一個「主要元音」為主體,結合成的語言單位。 2.音節由;聲母、韻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組成。 .小組討論 (組員:徐毓鴻、黃玉靖、畢方瑜 ) Q1.漢語的拼音定義及其記音符號為何?  A1.為漢語語音的記音方式;拉丁字母 。#更正: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國際音標(IPA) Q2.漢語音韻結構(語音成分)、特徵為何?有哪些發音形式?因何種特徵的存

2018.03.29 華語的定義

圖片
.課前閱讀 現今的南方地區方言幾乎不是南方的原始語言,而是古代中原地區的漢語,因政治、移民因素造成了 人口遷移 ,將漢人的文化帶引南方;而北方地區人民以游牧民族為主,因多次戰爭佔領中原,很多漢族人就南逃後就放棄遊牧生活,開始 漢化 ,服裝、姓氏,甚至語言也開始漢化。他們在學說漢語時, 融入了自己民族的 發音特色 、 發音腔調 和 發音方式 ,從而就誕生了很多具有胡語特點的所謂的漢語,也就是偏向如今的現代漢語。 *南方語言:     1.古代漢語     2.傳統漢話     3.有入聲     4.無翹舌音、兒話音、輕唇音     5.近似文言 *北方語言:     1.現代漢語     2.新加入的北語(胡語)     3.無入聲     4.加入翹舌音、兒話音、輕唇音     5.近似白話 .個人意見 *華語、國語、漢語、普通話皆為相似的名稱,其中的差異為?     對外(標準語言):華語(台灣)、漢語(中國)。     對內(官方語言):國語(台灣)、普通話(中國)。 (字彙定義範疇圖表) 由上圖可見定義的範圍是由大到小,依序是華語、漢語、普通話、國語。 1.華語:無論何地,只要華人所在、使用之語言稱為「華語」。(如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 2.漢語:泛指中國區域各方語言及方言。(所有漢民族的語言) 3.普通話: 即現代漢語的標準語, 是中國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兩字為「普遍通行」、「共通」之涵義) 4.國語: 由 中華民國政府 規範與管理的標準漢語,主要以北京官話為標準,文字則使用正體中文。 *為什麼我們的語言「中文」會被稱作「『漢』語」呢?     1.在漢代時各民族融合。     2.官話產生。     3.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最為鼎盛。 .小組討論 (成員:徐毓鴻、陳儀方、吳珮慈、孟淳玉) Q1.四篇作者皆使用「漢語」為標題闡述文章?請推論。 A1.四篇作者皆以「中國」角度探討。 Q2.內城北京話透過統治階級變成滿清官話,孫中山政權滿清官話的(國語)地位,PR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什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 A2.

2018.03.21 方言與共同語

圖片
.課前閱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工具,人類所以能生存發展,變得和野獸不同,語言是極重要的因素之一。從歷史上看我們的語言,上古時代的和民族共同語稱為「 雅言 」,也就是「華夏的正音」,民族的共同語是經過怎樣的程序凝聚而成的呢?我們透過相互模仿不同口音的人、不斷遷就,經相當時間便孕育出一種彼此都懂,一種 中間型態的語言 。 *語言發展: 共同語→向心趨勢 方言→離心傾向 *共同語的特性: 1.融合性(吸收融合方言,展現包容性) 2.全民性(全民主導,人人皆產生影響) 3.橋梁性(使用於溝通交流,消弭隔閡) .個人意見 Q1.你的原生家庭的共同語是什麼?你父母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與呢?(外)祖父母呢? A1.國語(中文)、客語和台語、客語和台語(參雜日語) Q2.目前台灣社會的共同與如何產生的?是什麼語言?和Q1的答案一樣嗎?一樣或不一樣的原因是什麼? A2.目前的共通語國語(中文)是由政策所影響成,跟國民黨撤退至台灣的歷史有關。共通語與我目前原生家庭的語言一樣,但跟父母、外祖父母那輩不一樣。 Q3.根據文本,所有語言的共通語都要有明確統一的標準,你如何看待標準語的概念? A3.一但有一種當作範本的標語,可以使人與人溝通更加便利,不會有理解的障礙。但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口音的差別,我認為這樣更顯特色,增加語言的豐富性。 Q4.你會的語言和官方語言、共同語、方言/語言管理、規劃、語言政策間的關聯為何?請圖示。 A4. .小組討論 Q1.為什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 A1.各地區相差太大,文化有所不同的影響。方言間差別:本身沒文字,文字大多由標準語延伸。語言間差別:文字,組成結構不同,口語及書寫的差異。 Q2.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我們不是已經有共同語了! A2.保存特殊文化特色,多元文化性,特定表達方式 。 Q3.呈上題,不同方言區的人學習共同語有什麼特色?請以台語(閩南語)為例。 A3.講台語的人學習中文時會有「台灣國語」的問題,發音無法十分準確。 Q4.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還有什麼媒體影響力顯著? A4.網路,外國文化(強勢),解嚴,報禁。 Q5.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社會,根據文章有

2018.03.14 語言管理

.文化認知: 語言跟文化息息相關,通常說出口的語言就能代表其背後的文化。一旦使用外國語言,不僅能了解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 差異和共同性 , 還能思考外國文化的優缺點,也能從外國文化的角度看本國文化的優缺點。   而語言中也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鴻溝,就像是某些文化中特有的「詞彙」,通常會造成理解障礙,造成溝通的困難。像這次課中提到的「撒嬌」,在英文裡沒有固定的詞彙可以形容,但在不同的「撒嬌」情況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單字來形容。對於亞洲人來說,普遍情緒的表達是內斂且含蓄的,當情緒過於外放,使人用撒嬌一詞來形容人又是貶抑居多。而歐美國家中,人們表現情緒自然,能輕鬆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或許是因此才使得他們不需要,特地將「撒嬌」這項表達情緒的行歸類,用特別的一個詞彙來形容它了。 .個人意見: Q1.你的母語是什麼?你是幾語人? A1.我的母語是中文。目前所掌握的語言有中文、台語、日文、英文四種。 Q2.你為什麼在大學選讀外語?為什麼我們需要多重語言能力? A2.我認為外語是個很重要的能力,也能作為工作能力的指標,而多種語言能力在未來也是種優勢,搭配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跨文化的思考,都能讓自己的視野更寬闊。 Q3.在讀完文章後,你認為什麼是語言管理? A3.語言管理最主要是為了溝通能力,同時衍伸到工作需求,主要希望 透過溝通來盡量弭平異文化間的鴻溝 。 Q4.三篇語言管理的文章,你認為有什麼地方值得討論(爭議)? A4.我認為在培養人才的部份,台灣的做法十分值得討論。就像文章說的,為了降低成本,公司大多想要「 即戰力 」人才,希望減少培訓所花費的費用尋找能直接投工作的新人,但卻忽略了員工的向心力與忠誠度。沒有在員工身上投資的公司,假使某天員工找到了一個比現在工作還要好的職缺、甚至被其他公司挖角,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轉換工作,這樣不僅造成人才流失,更會對公司長期的發展造成憂患。 .分組討論: Q1.從課前閱讀、個人意見到課中欣賞,語言管理,到底要管什麼? A1.管理自身的語言資產(優勢),在工作、生活部分靈活運用。  Q2.個人生涯規劃中,從小學到大學,語言在人生階段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管理? A1.我認為語言在人的一生當中佔有極重的比例,因為有語言才有溝通、思想傳遞,而良好的語言能力更能為自己帶來許多益處。

2018.01.10 期末反思+自評

         經歷了一學期結束這門課,終於有心中的大石放下的感覺。我覺得這門課的模式跟我上的其他課程完全不一樣,不僅是介紹華人的文化,更多是思想上的衝擊,這點也只有「溝通與表達」這門課有些類似而已。我想這是往好的方面發展,因為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是不同個體間的交流與衝擊,該如何以包容的心態面對相異之處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部分,透過這堂課或多或少我的思想方面也有改觀,我希望自己的心態可以往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從不同的思想中獲取更多知識。 (1)經過這學期,你如何看待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內涵?這內涵對你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經過這學期的課程,我覺得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內涵感到十分交錯複雜,因為華人區域的歷史早於幾千年前就存在了,而經過時間的琢磨、各種文化融入,使得華人的文化以一種多元、複雜的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些異文化的交流也促使自身文化的成長。          無論在思想還是技術上都可獲得卓越的發歷經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傳承至今,也有許多被遺忘的傳統,我想從中帶給我的影響,是「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不僅要讓我們從過往累積的智慧裡頭去學習,同時還要有一雙善於發掘的雙眼,吸收廣袤世界的知識文化,同時樣「不忘本」,繼續保持美好的傳統。 (2)在教學方法、閱讀資料、課程安排及教學評量這四方面,本堂課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堂課的教法以及其他方面,都使這堂課變得更加豐富,也就是不能「偷懶」,必須按部就班的照著學習進度跑,完全是「痛苦並快樂著」啊!因為不僅可從講課中思考並吸收知識,甚至還需要乖乖作筆記,讓自己的印象更深刻,而課前的閱讀資料也可以更加寬廣的吸收不同面向的知識。我覺得這樣的教法非常助於吸收,且助於思考,只是如果每一門課都這樣上可能會壓力過大哈哈。   (3)在未來的華語文教學課室(或生活中),你會如何應用這門課所學?           我想在這們課學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文化,最大的部分是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不同思想的碰撞。在現今對外交流頻繁的世界,每個人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而與人交流之中也會受自身背景所影響而做出不同的反應。而面對與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完全相悖的人時,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甚至是否能換個角度、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運用這堂課的所學讓自己的視野更加廣闊,不只是將視線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