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2017/12/27 從便利商店看服務業

圖片
.便利商店起源 我國 便利商店 的 起源 可追溯至民國66 年,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設立十六家青年 商店 開始;而67 年由統一集團投資設立的統一超級 商店(因此日後「超商」的簡稱流傳了下來) ,於次年在全省同時開幕 十四家的統一超商則為引進現代化 便利商店 之濫觴。 68 年統一超商開始導入美國南 方公司24 小時/7-ELEVEN 的經營方式。 台灣便利商店的演變:雜貨店(柑仔店)→青年商店→統一集團→便利商店 .台灣沒有四大便利商店的鄉鎮 雖說台灣便利商店的密集程度是世界之最,但還是有沒有超商的鄉鎮,以下為各縣鄉鎮: 新竹縣:峨眉鄉 苗栗縣:西湖鄉 台南縣:左鎮鄉、南化鄉、龍崎鄉 高雄縣:那瑪夏鄉、田寮鄉、茂林鄉、桃源鄉 屏東縣:三地門鄉、牡丹鄉、來義鄉、泰武鄉、獅子鄉、瑪家鄉、霧台鄉 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 台東縣:延平鄉、金峰鄉、海端鄉、達仁鄉 金門縣:烏坵鄉 連江:莒光鄉 (來源: 網站 ) .便利商店面臨困境 「只有方便還不夠!」的聲音,在現今的各家便利商店中出現了,因為目前在零售通路產業,百貨業、超市、量販店與超商之間的通路界線模糊化,大家都把觸角往外延伸,互踩對方地盤的今日,即便超商發展極為成熟,仍然還是免不了要不斷端出新的菜色,才能抓住消費者的目光。 目前便利商店所面臨的困境: 1.員工血汗問題 2.產品創新 3.產品流程需更簡易 4.超商個性化(差異化) .小組討論 Q1便利商店該有及沒必要的服務有哪些?為什麼? Q2影片中郵局人員和閱讀資料戶政人員蕭小姐,遇到類似的狀況處理方式卻不同,你認為何者較妥當?如果是你會如何應對? Q1:希望每一間都能普設有助加油的服務,因為周圍加油站少又遠,也希望和日本一樣有炸物與甜甜圈販售;洗衣服務我們認為不需要提供,因為自助洗衣店已經很多點設置了。 Q2:後者,因為也許她的包裹是急件;如果是我們的話,可以通融,但是會提醒她規定的時間,且下次請早。

2017.12.20 飲食

  這週的課是由我們組負責,主題是「飲食」,在定主題時其實我覺得飲食的部分非常的廣,真的要做到非常全面的解說極為不易,不過討論完後決定以中國為輔,台灣為主的飲食介紹,不過在課堂空餘時間簡單討論完主題後,後續的作業都是用LINE來溝通,但其實我比較傾向於所有人面對面直接溝通討論,不過大家的時間都非常難約因此作罷,但也是因為用文字溝通,常常會有溝通不良的情況,或是有人總是不回應的情況,我想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   這次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PPT設計統整、動機撰寫、跟閱讀資料尋找,基本上就是特別雜的工作,而且做負責統整最大的缺點是,每個人交給我的圖片、表格、資料格式都不一樣,甚至有那種一頁超多字的部分,讓我有點難以下手。我以為應該大家都知道,PPT是以「圖像」呈現為主的表達工具……把雜亂的表格、過多的文字、大小不一的圖片改成統一的樣式,真的是花費我最多心思的部分,而且還很怕自己把部分過多的內容修掉,會讓負責提供資料的同學不高興之類的,會遇到要兼顧排版跟資料呈現度兩難的情況。   而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辦法按時收到資料,明明一開始就有定好收資料的時間,但卻會有各種拖延的情況。雖然能體諒大家都各自有要忙的事,但這樣反而變成我做PPT的時間整個被壓縮,影響到手邊的行程。甚至是大家精益求精又傳了補充的部分,導致我需要一直修改,雖然我不覺得這部分有什麼不好,但還是希望需要修改的部分可以一、兩次就解決,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直修改。   另外「溝通」的部分也是需要好好改善的部分,因為我這次負責的是做PPT,對於組員做的資料內容比較難以去評價,而他們在討論內容時我也沒辦法插什麼話,但有時候又被問及想法時也很難回答,畢竟找資料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實在沒辦法有太大的干涉,過多的意見反而會造成「明明又不是你負責這部分,為什麼意見這麼多」之類的想法,實在很難去取捨到底要不要提意見啊!   最後是自我省思的部分,我想我這次沒有很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原因就如上述,同時也因為同組的都是學姊們,有時實在很不好意思提意見,我想這是我需要改善的部分。而PPT的部份,因為經過太多次的修改讓我心情有些疲倦,所以後續的部分有些沒有好好的將文字圖像化,而過多文字的部分雖然有跟資料負責人討論過,但卻因沒取得共識,而使版面看起來很擠,我想溝通的能力是需要我以後繼續加強的,但整體來說這次的報告還算是平安落...

2017.12.20 中秋節

圖片
.中秋節由來 (影片: [心靈之窗] 中秋節的由來~~賞月吃月餅、柚子、親朋好友,聯絡感情) 本週的主題是「中秋節」,中秋節不僅是中國傳統的節慶,更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中秋節的由來跟其他的節慶的來源差不多,都是自古而來慢慢演變而成的,主要是古時君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來,直到唐代這樣的祭月習慣才發展成固定且重視的節慶。而各類傳說的說法非常豐富,主要有嫦娥奔月、吳剛筏桂、月餅起義三點。 .各國的中秋節 (來源:Japaholic 山崎兄妹) 當介紹到各國的中秋節時,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部份,因為雖然過的是一樣的節日,但其內涵卻會因各國國情而有所不同。日本過中秋節的方式主要是賞月跟吃月見丸子,且他們跟月亮的故事不是嫦娥奔月,而是竹取物語(偷換概念的感覺?);斯里蘭卡是拜月亮、聽講經,而新加坡可以月餅吃到飽(感謝偉大的華裔商人)。 我覺得比較有印象的部分是越南的中秋節,因為他們的中秋節其實是「兒童節」,也會吃月餅和提燈籠(會安的燈籠最負盛名)。這學期我參加的國際體驗計畫主題場域就是越南,因此對這部分特別注意,只可惜他們節慶的部分只用文字帶過,沒有用更好表達的方式(相片、影片)來讓我們了解各國的差異。 .台灣獨有的中秋文化-烤肉 台灣的中秋烤肉文化在我的觀念中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好像中秋節除了烤肉就沒什麼特殊活動。之前一直沒有了解烤肉文化的起源,透過這堂課後才知道原因,雖然只是因為要促銷烤肉爐,加上食品廣告的推銷,就導致台灣人中秋節烤肉這點我覺得還頗妙的,但我覺得台灣人其實只是喜歡大家湊再一起熱鬧,而烤肉時能大家一同合作、齊心做料理,才受到廣大的台灣人喜愛。 而烤肉帶來的空氣汙染是大家目前所探討的議題,但我認為真正造成空氣汙染的其實跟烤肉沒什麼相關,而是其他更大更嚴重的汙染源。但不可否認烤肉過後的垃圾問題,比起在意烤肉所帶來的空污,垃圾的問題才是最需要重視的,我想這點大概要從廠商做改善,要減少一次性的餐具、塑膠袋的使用,這樣才能達到環保的效益;同時,民眾的環保觀念、公德心(自己的垃圾自己清理)也需要再教育,才能達到垃圾減量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秋知多少,5大「老」習慣懶人包 從這篇文章中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中秋習俗,像是燃燈(這部分在東南亞國家好像有保存?)、喝桂花酒、忌亂吃月餅等,...

2017.12.06 服飾

圖片
(各朝服飾圖)         「食衣住行」,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介紹的服飾是從宋代至清代,從各個朝代的服飾特色來了解歷史的變遷。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服裝風格,宋朝是繁複華麗、原則帶有外族的特色、明代變得簡約、清代時滿族與漢族各有特色的服飾。          東方的服飾 是 交領右衽 、 束腰 ( 繩帶繫結,無衣扣) 、 大袖 , 對人體的束縛極小, 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 左衽 是部分 少數民族或死者穿著的形式。)          我對古裝的印象也就是傳統漢服那樣,衣袖寬大飄逸、服飾層層穿搭,感覺到東方的婉約感。中國附近的韓國、日本、越南等,也都被中國的服飾所影響,其中都帶著漢服的元素。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衣冠上國」,因為傳統的衣冠服飾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比如: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歸,交領成距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後背中間有一條直線貫穿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又如裙子由 12 片組成,比喻 12 個月等等。古人佩玉,不單單是用以點綴,而是以玉規范自己要君子如玉,有如玉般的品行。所以漢服並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民族最質朴、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         時至現代,傳統服飾出現的場合越來越少,在歐美強勢的文化輸入下,現代人平時穿的服飾都變成T恤、襯衫等,只有在傳統節慶時才會看到有人穿傳統服飾。該如何保留服飾的文化是我們所需思考的部分,同時作為教師時也可以跟外國好好介紹的一個部分。 ( -梦诗Nicole- 这才是古妆:芈月时期先秦女子用什么化妆品)          這個影片中介紹古代女性的化妝品,因為化妝品的種類較少,因此古時的女子是以「粉白黛黑」的淡雅素妝為主。粉是指現代的粉底,主要是以米摩製成粉並加入香料,但因米粉附著力不佳,後期改成使用鉛粉。黛的部分是使用礦物的石黛與植物的青黛,主要的成分就是墨。畫唇的材料使用的是硃砂,並混入...

2017.11.28 中華文化對外交流/期中省思

圖片
(絲路圖 來源:網路) .古代對外交流         當一個文化發展到一個程度以後,便會自覺性的嘗試擴展更大的領域,透過交流、征服、吸收或毀滅,都會產生各式的文化衝擊與碰撞,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演變。自從人類不再過著游牧的生活之後,定居的方式不僅讓收活變得更安穩,也讓文化的發展更為快速。達成富庶的生活、不需要一直為生存擔憂後,人類天性中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也加深許多,進而有開闢新天地的打算,絲路也因此產生。         陸運是人類最早期的交流方式,透過將自身的物品交換以物換物,為最早的貿易方式。在透過貿易的同時,也是將自己的文化傳入其他文化區的優良切入點,帶動了文化衝擊與碰撞,產生出混合交融、嶄新面貌的文化。絲路的成功並非只靠一己之力,而是由許許多多前仆後繼的先人們,以生命與汗水換取而來,而所謂的「張騫使西域」只是其中歷史留名的人物,相信在那以前早有絲路的產生。 .對外交流反思         當我們探討文化交流時,應需擺正自己的位置,盡量以中立客觀的角度看事物,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強加自身的文化觀念予以他人,並學習包容與理解,找出異文化中的優點與值得學習之處來反思自身,不斷精進自己。         再現在國際交流頻繁的時刻,有了網路這個發明,可以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盡情地與地球另一端的人傳送訊息,不僅變得通訊頻繁,同時也是文化的交流。雖說文化傳達得速度變快,但同時也有傳統文化受到取代的隱憂,我認為傳統文化是自己的「根」,捨棄傳統文化也就是捨去過去,必須要有保護的措施,使過去的文化傳承下去。         而作為一名華語教師,不僅需要對自身的傳統文化有深度的認識,同時在專業上也不不可馬虎的。教育者的工作不僅是傳授基本的語言知識,更是將自身文化裡的精隨告訴更多外國人知道,進而達到文化交流之目的。但也不能一昧將自己的想法強誅於他人身上,必須要以分享的心態做交流,同時也不能將視也僅限於自身身上,需要有更遼闊的世界觀,才能用更廣的視野來看待其他事物,與學生們一同成長。 .延伸閱讀 (  ...

2017.11.22 科技、習俗和民生文化

圖片
(24節氣對照圖) .24節氣 24節氣為古時農民們為了農耕活動,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循竿影來看,發現每日的竿影變化有規率可循,因而創造出「節氣」。按照節氣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節氣的口訣為: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節日 農曆 西曆 春節 / 農曆新年 正月初一 28/01/2017 元宵節 正月十五 11/02/2017 清明節 三月九 (2017 年) 05/04/2017 端午節 五月初五 30/05/2017 七夕 七月初七 28/08/2017 中元節 七月十四 / 十五 04/09/2017 國慶日 八月十二 (2017 年) 01/10/2017 中秋節 八月十五 04/10/2017 重陽節 九月九 28/10/2017 冬至 十一月五 (2017 年) 22/12/2017 除夕 十二月廿九 / 卅日 15/02/2018 (重要節慶表) .台灣重要節慶   台灣有許多重要節慶,許多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透過這些節慶不僅能懷古傷今,更可將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不僅是台灣,所有的華人文化圈中,最重要的無非是「春節」。春節極為農曆的「元旦」,所有華人都會在這天慶祝過年,傳統的活動有:發紅包、說吉祥話、廟宇進香(搶頭香)、春節集市、年菜、寫春聯等……。   而工作的部分,許多企業會發所謂的「三節獎金」,三則指: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 。雇主會給員工發過節的現金或禮卷等,犒賞員工的辛勞,除了三節獎金外,在年末時也會舉辦尾牙,發放年終獎金。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政府並無強制規定企業必須發放這些獎金,因此也有可能無法拿到這些獎金...

2017.11.15 宗教、社會觀、文化與藝術

.性別平等與差異         在這個社會上,從出生開始人們就用二分法將男女分成兩種不同的個體,從衣服該穿粉紅色或藍色,還是要穿褲子還是裙子等,都將男女之間做了切割,很多時候就會變成一道很深的鴻溝。至今我們女性意識抬頭,不像過往那般女權薄弱,但我們有真正的落實男女平等了嗎?現在的人普遍認為,給予女性相同的機會、相同的薪資地位,就算是男女平等了,但這又算是真正的平等嗎?         就像很多人說的,娶一個有錢的老婆可以少奮鬥三十年,對女生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很多女生也因此被貼上拜金、勢利的標籤,但又真的如此嗎?對女性來說,比起男性來說,結婚乃至生子可說是影響人生的比重非常大。一旦懷孕,就必須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以及生子的痛楚,甚至到後面的子女教育、生活費用等,都是需要規畫及考慮的部分,因此會有想找個有錢的男人嫁,以致生活無憂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比起男性,女性在這些方面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         而現在提倡的男女平權,使女性需要出外工作的同時,還需要負擔在家相夫教子的工作,是否也是變相增加了女性的負擔呢?我認為認清其中的差異,並試圖彌補其中的不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像是子女教育問題,需要的是父親這方更多的參與,而不是一昧地將責任推卸給母親,並將家中的事務工作做合理的分配,才是解決之道。         很多時候我們認將雙方以同等的方式對待,就是所謂的「平等」,卻忘記了很多時候,大家的「起跑點不同」的這項事實。就像奧運時,不可能男女一同競爭100米短跑,因為先天上男女的生理結構就有一定的差異,如果過度追求公平,將男女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反而是另一種的「不公平」。         看過「 兩權平等從尊重男性開始 」這篇文章後,就會發覺現在的人對「女權主義」已經過分妖魔化,究竟女性主義是弭平男女之間的不公平,還是另類的「女性沙文主義」呢?我想這一詞的定義是需要所有人一同來努力的。而普遍我們都為女權發聲,是因為女性處於較弱勢的狀態,但男性就沒有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嗎?在現今社會中,我們仍是對男性抱有太多的期待,導致男性會受到刻板印象,甚至是社會階級...

2017.11.08 文化、教育和制度

圖片
.文字演變和文化         中國的歷史悠久,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的產生通常為 圖畫式的符號 ,稱為「初文」,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把符號和意思、聲音結合再一起,創造出更多文字。         文字的演變:倉頡造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         為了奠定造字規則,漢代學者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六書」,六書分別為: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後兩種為「用字」。 .圖書分類         古代分有經、部、子、集,而現代則是採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採用現代的分類法,經部(重要典籍 090)、史部(中國歷史 610)、子部(百家人物/名人傳 782、百家學術思想/哲學 121)、集部(文學作品集成 800)。         為了在圖書館迅速尋找到自己要的書籍,懂得索書號後的含意是需要的,因此在教導高級華語學習者時,教導他們圖書分類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快找到自己要的書籍,增加學習欲望。 .典章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宗法」就是祖宗的法,形成嚴密的家族網路,原則上為天下一家,這種思維奠定後來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了維護宗法的體系,古人制訂出許多禮法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為「五禮」,分別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雖說禮儀塑造良好的形象與涵養,但古禮卻建立在「階級制度」上,試圖在人的身分地位上劃分等級,這也是現今我們需要反思並改變之處。         而體制部分又可以分為政治與經濟,這兩項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建立嚴密的制度來施行。這次上課所提到的貨幣制度,在最遠古時人士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並沒有貨幣的產生,後來才從貝類到環錢、金子、交子、飛錢、白銀至今日的新台幣。         面對外籍學生,教導新台幣的新關知識我認為是重要的。除了最基本的面額辨識,也可以教他們看...

2017.10.31 語言教師的文化涵養

圖片
.課前閱讀         這次所閱讀的文章,無非沒有提到所謂的「多元文化」。在現今各國交流往來頻繁的世界,文化一直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如果不懂對方的文化背景,那麼很有可能會不小心冒犯到對方,進而產生不愉快。而這幾篇文章都談到,究竟教師對於文化的傳授與了解是否也要進到一份責任呢?我認為是的。一部分是,多元文化的認知是一種個人的修養;另一部分是,身為第一線的教師們,有需要教導學生對文化的了解與尊重。 .素養V.S.文化素養         素養 :隱含了對道德和價值的觀念,是平時的好修養。具備後,個人的才能與外界有合理且有效的溝通及互動。屬於「公德」層面,為社會所規範。         文化涵養 :包含素養概念裡面,屬個人「私德」範圍。有二意涵:(1)個人對於社會文化、社交行為、語言使用、文化歷史哲學、美學藝術等的基本概念或鑑賞能力的知識涵養(含文化知識)。 (2)個人將上述之資源,以靈活恰當的形式,運用於不同社會情境中,達到有效溝通目的。         不管是素養還是文化涵養,都是在時時刻刻在身邊所發生的。這兩項東西無一無表示出,個人本身的修為和知識水準。素養部分的培養是須從小東西開始,從自身做起;而文化素養的方面則須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 了解、包容和尊重 ,要理性的態度面對與自己不相同的文化,我想這就是文化素養了吧。 .延伸閱讀 ( 世界各國小常識: World Trivia)         在這片影片當中,講到了各國不同的文化所帶來的不同,有些是事情是對台灣人來說很難想像的。像是澳洲可以買到袋鼠肉、越南不限制購買菸酒的年齡……等。但我想不同的文化所帶來不同的制度,其背後絕對有意涵存在,我們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彼此間的差異性,T成為具有國際觀的地球公民。

2017.10.25 學術與文化

圖片
(中國思想演進圖 來源:網路) .思想的演進         中國的文化思想自過去到現今都非常的蓬勃發展,從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到漢朝的獨尊儒術,這一切都是當時社會下所影響而產生的現象。那這些思想到現在是否還影響著我們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的學術思想大致上可分為: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其中有許多思想至今仍深深的影響我們,可以說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了。而各家的中心思想都不同,導致事情作風也不一樣,像是道家認為無為而治、師法自然,認為事出必有因;法家則是嚴刑峻法,認為律者止爭、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儒家則認為君子的品德修養才是最重要的,並且人分階級,須按禮數行事;墨家的中心思想為兼愛、非攻,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並排斥無謂的戰爭。         而近代中國史,又是一場新的局面。因為末代清朝過於守舊,不願改革,因此爆發了人民的革命。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其實是所謂的 民族主義 、 民權主義 和 民生主義 ,雖說其中有融入西方的思想以及個人的理解與想像,但基本原理仍舊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說,直到現今,千年以前提倡的各家學說仍是深深地影響著如今的生活與思考模式。         對於我們來說,近代的中國史仍舊是一言難盡的部分。歷史永遠是勝者所撰寫的,這句話就是現今的情況。近代的中國史,臺灣與中國兩方都有不同的觀點,但現在國際多認可中國方為主,這也是現今我們的困境。雖然談及兩岸關係與過去的歷史,是件複雜且難以說清的事,但我認為這是需要去了解,且思考的一個議題。         我想,之所以臺灣的自我認同複雜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跟殖民有關。有句話說: 「曾祖父是清朝人、爺爺是日本人、爸爸是中華民國人,兒子是臺灣人。」 (改寫自:尷尬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台灣是什麼?) 這句話體現了目前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困難,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進,相信新的一代人將能自...

2017.10.18 華語師資題目比較

圖片
(繁體與簡體的比較 資源:網路) .華語考試的範疇         教育部對考試的範疇有以下分類:文化起源與分布、典章制度、學術思想、文史藝術、科技方術、宗教信仰、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風俗習慣、儀式行為、社會結構、社會關係。         分了這麼多類,那我們實際上教授外國人、可以運用的知識方面究竟有什麼呢?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所需的是生活所用的知識,也就是「活用知識」,但為何考試還需要可這麼多超範圍的傳統禮俗相關知識呢?         觀點:增加 教學專業度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冷門問題時,有足夠的知識量能應對,並具有查證資料的美德, 為自己的言語背書 。         一般而言,在初級華語課程較容易提到的內容為物質文化、風俗習慣與社會關係,其他的項目為輔,但會隨著課程的進階而不斷融入新的文化知識。畢竟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概所有人窮極一生也難以全部了解。 .台灣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V.S.中國國際漢語教師證書         這次的課程談及兩岸間華語教師資格認定的差異,雖說使用的是相同的語言,但卻不盡相同,在文字的樣貌上就有很大的差異,而兩邊對華語教師的認定又存在著某些差異。台灣的考試範圍有些與中國的對應,但有些卻完全無法對應,這也徹底表現出台灣在這一塊領域上還尚未完全成熟。         未完全對應的有: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跨文化交際、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這些相關領域大多都與實際課堂相關,而非僅是閱讀書面資料,要能夠徹底掌握這些科目,需要的不僅是腦中的知識,更要行動力、實際演練與教學熱誠,而這方面相關的測驗正是台灣所缺少的。         雖說兩方各有優缺點,但如果經過好好地再規劃,相信更能掌握到此測驗的精髓。雖說考試能力是華語老師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再怎麼說,相信一顆「熱誠」的心才是身為老師所最需要具備的力量了。有許多老師或許專業度不如那些飽讀經書、有極高學歷的老師,但如何把自己所會的東西全都傾囊教授給學生,讓...

2017.10.11 華語師資題目分析

圖片
(孔子聖跡圖:來源網路)   這次上課內容是華語師資題目分析,其內容也就是眾人所熟悉的「考試題目」。而中華文化的學問起源,大概就是來自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國的許多典章制度、思想都是出於孔子之手,大家所讀的「論語」也是孔子的門下弟子將他的生平言論,紀錄而成的語錄。雖然考試制度並非孔子的本意,但卻變成了華人社會的主流。   而考試,可以說是伴隨著我們長大,是高壓教育下的產物,每個人都對它恨得牙癢癢,但卻又不能否認它所帶來的快速效果。究竟考試所帶來的好的影響與壞的影響究竟哪邊站得比較多呢? .華語師資題目VS外國人試驗   從這兩者之間的題目來看,可以發現其中很大的差異,其中的差異在於:一個是專考生僻的冷知識,一個則是測試生活的文化用語。華語師資題目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時事、歷史、風俗習慣、古文等,有許多舊有的典籍制度與用詞都選入考題中,使考試變得個困難,與外國人試驗可說是完全不同。      而從華語師資考試的題型來說,又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題型只有「單選題」與「簡答題」,答案都是十分明確、無任何曖昧不清的,這也可以理解成,華人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以及所追求的「標準答案」。   第一屆的華語師資考試中,其實有申論題的題型,最終因「難以給分」、「主觀因素過多」而取消,我認為這並非是個好的決定,因為單一的答案會使思考僵化,而成為華語教師的人,教授外國學生時應該使傳授他們活用的知識,而非書本上冷冰冰的言語,更不是考試中所考的艱澀知識。 延伸閱讀-考試重「質」不重量!   從上面連結的影片中,可以發現芬蘭與台灣的考題題型相當不一樣,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申論題」與「單選題」的差異。華人社會的主流教育或許就是如此,但我想透過眾人的努力,應該是可以找到「學習」與「考試」的平衡點,將台灣的教育做更好的改革,讓讀書不再只是是為了考試。

2017.09.27 社會及文化定義

印象與想像是不盡相同的存在。而印象與想像的差異在於「真實接觸是否」。印象是因感官收到外界刺激,而留存心中的意象;想像則為假象,是以過去經驗或記憶組合而成的意象。 雖說臺灣也是位於華人社會,但因地緣關係(海島),跟其他國家往來需透過海運或空運,因此形成自身特...

2017.09.20 想像與印象

.想像vs印象 想像與印象,就字面上來看其實是非常接近的,在我個人的認知中,想像是由自身所擁有的經驗、印象集結再一起拚湊出的新事物;印象則是自己曾看過的東西,留在腦中的殘像。從sight這部影片中看到的,我覺得是外國人是「印象」,而對國內的人是「想像」,正因為大部分的外國人認為台灣人很熱情友善,那就是他們的「印象」,而對身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來說,友善只是最外顯的「包裝」,但內在是如何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或許大多台灣人都像「印象」中這麼友善,但每當看到這類的宣傳影片時我只能默默一笑,希望自己對台灣人的想像能跟印象一樣好。 . 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 對於旅居國外的華人來說,曾經在華人圈生活過的華人大多對自己定義成「華人」,但那些僅擁有華人血統,卻很少接觸自身文化的人呢?這就牽涉到了「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以 一種歸屬感的故事來形成的,其中包含了想信與印象,牽涉到個人或敘述者自身的論點。要能達到文化認同需要先擁有共識,也就是「共同的價值觀」,當個人面對不同的文化界限時,人開始在不同的文化「價值中飄移」。 在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下,會產生「 文化混生 」。 官方式的種族概念已經漸漸地讓位給飄移文化認同(elusive cultural identity)的概念,,飄移論主張文化認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框框,而是隨著移民海外人數的增加,以及後裔的成長後與主流社會價值的交流,文化認同也變得日益令人無法捉摸。 對於美國華裔青年而言,新年給他們帶來的也就是文化混生的結果。他們對舊曆年的文化想像,雖是美式多於中式的,但在不同文化符號的交雜運用下,其文化想像也是多元的。 .延伸閱讀 台灣同婚釋憲的前一天,印尼同志遭到公開鞭刑──同運領袖:「台灣的平權路,給了我們希望」 在查同婚議題時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在台灣雖然同婚的議題一直吵得沸沸揚揚,但卻不曾出現「同性戀是罪」的法律。在看到印尼居然會以「同性戀」的緣由實施鞭刑,甚至是公開給民眾所看,這是我無法想像的,甚至感到害怕。 因為現在是「異性戀霸權」的社會,因此做為少數族群的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的權益也被犧牲,如果可以換個角度想,會發現立場不同所持的想法也會不同,但終究需要雙方妥協,兩方相異的鬥爭中就會帶來更深的傷害。該如何弭平代溝,試圖透過溝通的方式解決,似乎只有這樣的方式能讓人權的平等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