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2017/12/27 從便利商店看服務業

圖片
.便利商店起源 我國 便利商店 的 起源 可追溯至民國66 年,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設立十六家青年 商店 開始;而67 年由統一集團投資設立的統一超級 商店(因此日後「超商」的簡稱流傳了下來) ,於次年在全省同時開幕 十四家的統一超商則為引進現代化 便利商店 之濫觴。 68 年統一超商開始導入美國南 方公司24 小時/7-ELEVEN 的經營方式。 台灣便利商店的演變:雜貨店(柑仔店)→青年商店→統一集團→便利商店 .台灣沒有四大便利商店的鄉鎮 雖說台灣便利商店的密集程度是世界之最,但還是有沒有超商的鄉鎮,以下為各縣鄉鎮: 新竹縣:峨眉鄉 苗栗縣:西湖鄉 台南縣:左鎮鄉、南化鄉、龍崎鄉 高雄縣:那瑪夏鄉、田寮鄉、茂林鄉、桃源鄉 屏東縣:三地門鄉、牡丹鄉、來義鄉、泰武鄉、獅子鄉、瑪家鄉、霧台鄉 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 台東縣:延平鄉、金峰鄉、海端鄉、達仁鄉 金門縣:烏坵鄉 連江:莒光鄉 (來源: 網站 ) .便利商店面臨困境 「只有方便還不夠!」的聲音,在現今的各家便利商店中出現了,因為目前在零售通路產業,百貨業、超市、量販店與超商之間的通路界線模糊化,大家都把觸角往外延伸,互踩對方地盤的今日,即便超商發展極為成熟,仍然還是免不了要不斷端出新的菜色,才能抓住消費者的目光。 目前便利商店所面臨的困境: 1.員工血汗問題 2.產品創新 3.產品流程需更簡易 4.超商個性化(差異化) .小組討論 Q1便利商店該有及沒必要的服務有哪些?為什麼? Q2影片中郵局人員和閱讀資料戶政人員蕭小姐,遇到類似的狀況處理方式卻不同,你認為何者較妥當?如果是你會如何應對? Q1:希望每一間都能普設有助加油的服務,因為周圍加油站少又遠,也希望和日本一樣有炸物與甜甜圈販售;洗衣服務我們認為不需要提供,因為自助洗衣店已經很多點設置了。 Q2:後者,因為也許她的包裹是急件;如果是我們的話,可以通融,但是會提醒她規定的時間,且下次請早。

2017.12.20 飲食

  這週的課是由我們組負責,主題是「飲食」,在定主題時其實我覺得飲食的部分非常的廣,真的要做到非常全面的解說極為不易,不過討論完後決定以中國為輔,台灣為主的飲食介紹,不過在課堂空餘時間簡單討論完主題後,後續的作業都是用LINE來溝通,但其實我比較傾向於所有人面對面直接溝通討論,不過大家的時間都非常難約因此作罷,但也是因為用文字溝通,常常會有溝通不良的情況,或是有人總是不回應的情況,我想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   這次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PPT設計統整、動機撰寫、跟閱讀資料尋找,基本上就是特別雜的工作,而且做負責統整最大的缺點是,每個人交給我的圖片、表格、資料格式都不一樣,甚至有那種一頁超多字的部分,讓我有點難以下手。我以為應該大家都知道,PPT是以「圖像」呈現為主的表達工具……把雜亂的表格、過多的文字、大小不一的圖片改成統一的樣式,真的是花費我最多心思的部分,而且還很怕自己把部分過多的內容修掉,會讓負責提供資料的同學不高興之類的,會遇到要兼顧排版跟資料呈現度兩難的情況。   而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辦法按時收到資料,明明一開始就有定好收資料的時間,但卻會有各種拖延的情況。雖然能體諒大家都各自有要忙的事,但這樣反而變成我做PPT的時間整個被壓縮,影響到手邊的行程。甚至是大家精益求精又傳了補充的部分,導致我需要一直修改,雖然我不覺得這部分有什麼不好,但還是希望需要修改的部分可以一、兩次就解決,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直修改。   另外「溝通」的部分也是需要好好改善的部分,因為我這次負責的是做PPT,對於組員做的資料內容比較難以去評價,而他們在討論內容時我也沒辦法插什麼話,但有時候又被問及想法時也很難回答,畢竟找資料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實在沒辦法有太大的干涉,過多的意見反而會造成「明明又不是你負責這部分,為什麼意見這麼多」之類的想法,實在很難去取捨到底要不要提意見啊!   最後是自我省思的部分,我想我這次沒有很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原因就如上述,同時也因為同組的都是學姊們,有時實在很不好意思提意見,我想這是我需要改善的部分。而PPT的部份,因為經過太多次的修改讓我心情有些疲倦,所以後續的部分有些沒有好好的將文字圖像化,而過多文字的部分雖然有跟資料負責人討論過,但卻因沒取得共識,而使版面看起來很擠,我想溝通的能力是需要我以後繼續加強的,但整體來說這次的報告還算是平安落

2017.12.20 中秋節

圖片
.中秋節由來 (影片: [心靈之窗] 中秋節的由來~~賞月吃月餅、柚子、親朋好友,聯絡感情) 本週的主題是「中秋節」,中秋節不僅是中國傳統的節慶,更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中秋節的由來跟其他的節慶的來源差不多,都是自古而來慢慢演變而成的,主要是古時君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來,直到唐代這樣的祭月習慣才發展成固定且重視的節慶。而各類傳說的說法非常豐富,主要有嫦娥奔月、吳剛筏桂、月餅起義三點。 .各國的中秋節 (來源:Japaholic 山崎兄妹) 當介紹到各國的中秋節時,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部份,因為雖然過的是一樣的節日,但其內涵卻會因各國國情而有所不同。日本過中秋節的方式主要是賞月跟吃月見丸子,且他們跟月亮的故事不是嫦娥奔月,而是竹取物語(偷換概念的感覺?);斯里蘭卡是拜月亮、聽講經,而新加坡可以月餅吃到飽(感謝偉大的華裔商人)。 我覺得比較有印象的部分是越南的中秋節,因為他們的中秋節其實是「兒童節」,也會吃月餅和提燈籠(會安的燈籠最負盛名)。這學期我參加的國際體驗計畫主題場域就是越南,因此對這部分特別注意,只可惜他們節慶的部分只用文字帶過,沒有用更好表達的方式(相片、影片)來讓我們了解各國的差異。 .台灣獨有的中秋文化-烤肉 台灣的中秋烤肉文化在我的觀念中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好像中秋節除了烤肉就沒什麼特殊活動。之前一直沒有了解烤肉文化的起源,透過這堂課後才知道原因,雖然只是因為要促銷烤肉爐,加上食品廣告的推銷,就導致台灣人中秋節烤肉這點我覺得還頗妙的,但我覺得台灣人其實只是喜歡大家湊再一起熱鬧,而烤肉時能大家一同合作、齊心做料理,才受到廣大的台灣人喜愛。 而烤肉帶來的空氣汙染是大家目前所探討的議題,但我認為真正造成空氣汙染的其實跟烤肉沒什麼相關,而是其他更大更嚴重的汙染源。但不可否認烤肉過後的垃圾問題,比起在意烤肉所帶來的空污,垃圾的問題才是最需要重視的,我想這點大概要從廠商做改善,要減少一次性的餐具、塑膠袋的使用,這樣才能達到環保的效益;同時,民眾的環保觀念、公德心(自己的垃圾自己清理)也需要再教育,才能達到垃圾減量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秋知多少,5大「老」習慣懶人包 從這篇文章中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中秋習俗,像是燃燈(這部分在東南亞國家好像有保存?)、喝桂花酒、忌亂吃月餅等,

2017.12.06 服飾

圖片
(各朝服飾圖)         「食衣住行」,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介紹的服飾是從宋代至清代,從各個朝代的服飾特色來了解歷史的變遷。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服裝風格,宋朝是繁複華麗、原則帶有外族的特色、明代變得簡約、清代時滿族與漢族各有特色的服飾。          東方的服飾 是 交領右衽 、 束腰 ( 繩帶繫結,無衣扣) 、 大袖 , 對人體的束縛極小, 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 左衽 是部分 少數民族或死者穿著的形式。)          我對古裝的印象也就是傳統漢服那樣,衣袖寬大飄逸、服飾層層穿搭,感覺到東方的婉約感。中國附近的韓國、日本、越南等,也都被中國的服飾所影響,其中都帶著漢服的元素。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衣冠上國」,因為傳統的衣冠服飾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比如: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歸,交領成距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後背中間有一條直線貫穿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又如裙子由 12 片組成,比喻 12 個月等等。古人佩玉,不單單是用以點綴,而是以玉規范自己要君子如玉,有如玉般的品行。所以漢服並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民族最質朴、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         時至現代,傳統服飾出現的場合越來越少,在歐美強勢的文化輸入下,現代人平時穿的服飾都變成T恤、襯衫等,只有在傳統節慶時才會看到有人穿傳統服飾。該如何保留服飾的文化是我們所需思考的部分,同時作為教師時也可以跟外國好好介紹的一個部分。 ( -梦诗Nicole- 这才是古妆:芈月时期先秦女子用什么化妆品)          這個影片中介紹古代女性的化妝品,因為化妝品的種類較少,因此古時的女子是以「粉白黛黑」的淡雅素妝為主。粉是指現代的粉底,主要是以米摩製成粉並加入香料,但因米粉附著力不佳,後期改成使用鉛粉。黛的部分是使用礦物的石黛與植物的青黛,主要的成分就是墨。畫唇的材料使用的是硃砂,並混入動物性脂肪增加延展性與防水度。         從這些材料的應用中看出古人的智慧與愛美之心,也成為現代化妝品的前導,甚至有些化妝品也跟現代一樣好用。從妝感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審美觀變遷,跟服飾一樣隨朝代改變,可從其中了解歷史的潮流。

2017.11.28 中華文化對外交流/期中省思

圖片
(絲路圖 來源:網路) .古代對外交流         當一個文化發展到一個程度以後,便會自覺性的嘗試擴展更大的領域,透過交流、征服、吸收或毀滅,都會產生各式的文化衝擊與碰撞,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演變。自從人類不再過著游牧的生活之後,定居的方式不僅讓收活變得更安穩,也讓文化的發展更為快速。達成富庶的生活、不需要一直為生存擔憂後,人類天性中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也加深許多,進而有開闢新天地的打算,絲路也因此產生。         陸運是人類最早期的交流方式,透過將自身的物品交換以物換物,為最早的貿易方式。在透過貿易的同時,也是將自己的文化傳入其他文化區的優良切入點,帶動了文化衝擊與碰撞,產生出混合交融、嶄新面貌的文化。絲路的成功並非只靠一己之力,而是由許許多多前仆後繼的先人們,以生命與汗水換取而來,而所謂的「張騫使西域」只是其中歷史留名的人物,相信在那以前早有絲路的產生。 .對外交流反思         當我們探討文化交流時,應需擺正自己的位置,盡量以中立客觀的角度看事物,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強加自身的文化觀念予以他人,並學習包容與理解,找出異文化中的優點與值得學習之處來反思自身,不斷精進自己。         再現在國際交流頻繁的時刻,有了網路這個發明,可以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盡情地與地球另一端的人傳送訊息,不僅變得通訊頻繁,同時也是文化的交流。雖說文化傳達得速度變快,但同時也有傳統文化受到取代的隱憂,我認為傳統文化是自己的「根」,捨棄傳統文化也就是捨去過去,必須要有保護的措施,使過去的文化傳承下去。         而作為一名華語教師,不僅需要對自身的傳統文化有深度的認識,同時在專業上也不不可馬虎的。教育者的工作不僅是傳授基本的語言知識,更是將自身文化裡的精隨告訴更多外國人知道,進而達到文化交流之目的。但也不能一昧將自己的想法強誅於他人身上,必須要以分享的心態做交流,同時也不能將視也僅限於自身身上,需要有更遼闊的世界觀,才能用更廣的視野來看待其他事物,與學生們一同成長。 .延伸閱讀 (  跨文化交流的藝術 來源:youtube)          在國際交流頻繁的現在,跨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事。在不了解彼此的文化之下,有可能會受到不友善的對待或是傷害,這些都是大家不願意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