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2018.03.29 華語的定義

圖片
.課前閱讀 現今的南方地區方言幾乎不是南方的原始語言,而是古代中原地區的漢語,因政治、移民因素造成了 人口遷移 ,將漢人的文化帶引南方;而北方地區人民以游牧民族為主,因多次戰爭佔領中原,很多漢族人就南逃後就放棄遊牧生活,開始 漢化 ,服裝、姓氏,甚至語言也開始漢化。他們在學說漢語時, 融入了自己民族的 發音特色 、 發音腔調 和 發音方式 ,從而就誕生了很多具有胡語特點的所謂的漢語,也就是偏向如今的現代漢語。 *南方語言:     1.古代漢語     2.傳統漢話     3.有入聲     4.無翹舌音、兒話音、輕唇音     5.近似文言 *北方語言:     1.現代漢語     2.新加入的北語(胡語)     3.無入聲     4.加入翹舌音、兒話音、輕唇音     5.近似白話 .個人意見 *華語、國語、漢語、普通話皆為相似的名稱,其中的差異為?     對外(標準語言):華語(台灣)、漢語(中國)。     對內(官方語言):國語(台灣)、普通話(中國)。 (字彙定義範疇圖表) 由上圖可見定義的範圍是由大到小,依序是華語、漢語、普通話、國語。 1.華語:無論何地,只要華人所在、使用之語言稱為「華語」。(如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 2.漢語:泛指中國區域各方語言及方言。(所有漢民族的語言) 3.普通話: 即現代漢語的標準語, 是中國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兩字為「普遍通行」、「共通」之涵義) 4.國語: 由 中華民國政府 規範與管理的標準漢語,主要以北京官話為標準,文字則使用正體中文。 *為什麼我們的語言「中文」會被稱作「『漢』語」呢?     1.在漢代時各民族融合。     2.官話產生。     3.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最為鼎盛。 .小組討論 (成員:徐毓鴻、陳儀方、吳珮慈、孟淳玉) Q1.四篇作者皆使用「漢語」為標題闡述文章?請推論。 A1.四篇作者皆以「中國」角度探討。 Q2.內城北京話透過統治階級變成滿清官話,孫中山政權滿清官話的(國語)地位,PR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什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 A2.

2018.03.21 方言與共同語

圖片
.課前閱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工具,人類所以能生存發展,變得和野獸不同,語言是極重要的因素之一。從歷史上看我們的語言,上古時代的和民族共同語稱為「 雅言 」,也就是「華夏的正音」,民族的共同語是經過怎樣的程序凝聚而成的呢?我們透過相互模仿不同口音的人、不斷遷就,經相當時間便孕育出一種彼此都懂,一種 中間型態的語言 。 *語言發展: 共同語→向心趨勢 方言→離心傾向 *共同語的特性: 1.融合性(吸收融合方言,展現包容性) 2.全民性(全民主導,人人皆產生影響) 3.橋梁性(使用於溝通交流,消弭隔閡) .個人意見 Q1.你的原生家庭的共同語是什麼?你父母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與呢?(外)祖父母呢? A1.國語(中文)、客語和台語、客語和台語(參雜日語) Q2.目前台灣社會的共同與如何產生的?是什麼語言?和Q1的答案一樣嗎?一樣或不一樣的原因是什麼? A2.目前的共通語國語(中文)是由政策所影響成,跟國民黨撤退至台灣的歷史有關。共通語與我目前原生家庭的語言一樣,但跟父母、外祖父母那輩不一樣。 Q3.根據文本,所有語言的共通語都要有明確統一的標準,你如何看待標準語的概念? A3.一但有一種當作範本的標語,可以使人與人溝通更加便利,不會有理解的障礙。但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口音的差別,我認為這樣更顯特色,增加語言的豐富性。 Q4.你會的語言和官方語言、共同語、方言/語言管理、規劃、語言政策間的關聯為何?請圖示。 A4. .小組討論 Q1.為什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 A1.各地區相差太大,文化有所不同的影響。方言間差別:本身沒文字,文字大多由標準語延伸。語言間差別:文字,組成結構不同,口語及書寫的差異。 Q2.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我們不是已經有共同語了! A2.保存特殊文化特色,多元文化性,特定表達方式 。 Q3.呈上題,不同方言區的人學習共同語有什麼特色?請以台語(閩南語)為例。 A3.講台語的人學習中文時會有「台灣國語」的問題,發音無法十分準確。 Q4.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還有什麼媒體影響力顯著? A4.網路,外國文化(強勢),解嚴,報禁。 Q5.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社會,根據文章有

2018.03.14 語言管理

.文化認知: 語言跟文化息息相關,通常說出口的語言就能代表其背後的文化。一旦使用外國語言,不僅能了解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 差異和共同性 , 還能思考外國文化的優缺點,也能從外國文化的角度看本國文化的優缺點。   而語言中也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鴻溝,就像是某些文化中特有的「詞彙」,通常會造成理解障礙,造成溝通的困難。像這次課中提到的「撒嬌」,在英文裡沒有固定的詞彙可以形容,但在不同的「撒嬌」情況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單字來形容。對於亞洲人來說,普遍情緒的表達是內斂且含蓄的,當情緒過於外放,使人用撒嬌一詞來形容人又是貶抑居多。而歐美國家中,人們表現情緒自然,能輕鬆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或許是因此才使得他們不需要,特地將「撒嬌」這項表達情緒的行歸類,用特別的一個詞彙來形容它了。 .個人意見: Q1.你的母語是什麼?你是幾語人? A1.我的母語是中文。目前所掌握的語言有中文、台語、日文、英文四種。 Q2.你為什麼在大學選讀外語?為什麼我們需要多重語言能力? A2.我認為外語是個很重要的能力,也能作為工作能力的指標,而多種語言能力在未來也是種優勢,搭配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跨文化的思考,都能讓自己的視野更寬闊。 Q3.在讀完文章後,你認為什麼是語言管理? A3.語言管理最主要是為了溝通能力,同時衍伸到工作需求,主要希望 透過溝通來盡量弭平異文化間的鴻溝 。 Q4.三篇語言管理的文章,你認為有什麼地方值得討論(爭議)? A4.我認為在培養人才的部份,台灣的做法十分值得討論。就像文章說的,為了降低成本,公司大多想要「 即戰力 」人才,希望減少培訓所花費的費用尋找能直接投工作的新人,但卻忽略了員工的向心力與忠誠度。沒有在員工身上投資的公司,假使某天員工找到了一個比現在工作還要好的職缺、甚至被其他公司挖角,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轉換工作,這樣不僅造成人才流失,更會對公司長期的發展造成憂患。 .分組討論: Q1.從課前閱讀、個人意見到課中欣賞,語言管理,到底要管什麼? A1.管理自身的語言資產(優勢),在工作、生活部分靈活運用。  Q2.個人生涯規劃中,從小學到大學,語言在人生階段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管理? A1.我認為語言在人的一生當中佔有極重的比例,因為有語言才有溝通、思想傳遞,而良好的語言能力更能為自己帶來許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