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2017.11.22 科技、習俗和民生文化

圖片
(24節氣對照圖) .24節氣 24節氣為古時農民們為了農耕活動,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循竿影來看,發現每日的竿影變化有規率可循,因而創造出「節氣」。按照節氣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節氣的口訣為: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節日 農曆 西曆 春節 / 農曆新年 正月初一 28/01/2017 元宵節 正月十五 11/02/2017 清明節 三月九 (2017 年) 05/04/2017 端午節 五月初五 30/05/2017 七夕 七月初七 28/08/2017 中元節 七月十四 / 十五 04/09/2017 國慶日 八月十二 (2017 年) 01/10/2017 中秋節 八月十五 04/10/2017 重陽節 九月九 28/10/2017 冬至 十一月五 (2017 年) 22/12/2017 除夕 十二月廿九 / 卅日 15/02/2018 (重要節慶表) .台灣重要節慶   台灣有許多重要節慶,許多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透過這些節慶不僅能懷古傷今,更可將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不僅是台灣,所有的華人文化圈中,最重要的無非是「春節」。春節極為農曆的「元旦」,所有華人都會在這天慶祝過年,傳統的活動有:發紅包、說吉祥話、廟宇進香(搶頭香)、春節集市、年菜、寫春聯等……。   而工作的部分,許多企業會發所謂的「三節獎金」,三則指: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 。雇主會給員工發過節的現金或禮卷等,犒賞員工的辛勞,除了三節獎金外,在年末時也會舉辦尾牙,發放年終獎金。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政府並無強制規定企業必須發放這些獎金,因此也有可能無法拿到這些獎金...

2017.11.15 宗教、社會觀、文化與藝術

.性別平等與差異         在這個社會上,從出生開始人們就用二分法將男女分成兩種不同的個體,從衣服該穿粉紅色或藍色,還是要穿褲子還是裙子等,都將男女之間做了切割,很多時候就會變成一道很深的鴻溝。至今我們女性意識抬頭,不像過往那般女權薄弱,但我們有真正的落實男女平等了嗎?現在的人普遍認為,給予女性相同的機會、相同的薪資地位,就算是男女平等了,但這又算是真正的平等嗎?         就像很多人說的,娶一個有錢的老婆可以少奮鬥三十年,對女生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很多女生也因此被貼上拜金、勢利的標籤,但又真的如此嗎?對女性來說,比起男性來說,結婚乃至生子可說是影響人生的比重非常大。一旦懷孕,就必須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以及生子的痛楚,甚至到後面的子女教育、生活費用等,都是需要規畫及考慮的部分,因此會有想找個有錢的男人嫁,以致生活無憂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比起男性,女性在這些方面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         而現在提倡的男女平權,使女性需要出外工作的同時,還需要負擔在家相夫教子的工作,是否也是變相增加了女性的負擔呢?我認為認清其中的差異,並試圖彌補其中的不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像是子女教育問題,需要的是父親這方更多的參與,而不是一昧地將責任推卸給母親,並將家中的事務工作做合理的分配,才是解決之道。         很多時候我們認將雙方以同等的方式對待,就是所謂的「平等」,卻忘記了很多時候,大家的「起跑點不同」的這項事實。就像奧運時,不可能男女一同競爭100米短跑,因為先天上男女的生理結構就有一定的差異,如果過度追求公平,將男女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反而是另一種的「不公平」。         看過「 兩權平等從尊重男性開始 」這篇文章後,就會發覺現在的人對「女權主義」已經過分妖魔化,究竟女性主義是弭平男女之間的不公平,還是另類的「女性沙文主義」呢?我想這一詞的定義是需要所有人一同來努力的。而普遍我們都為女權發聲,是因為女性處於較弱勢的狀態,但男性就沒有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嗎?在現今社會中,我們仍是對男性抱有太多的期待,導致男性會受到刻板印象,甚至是社會階級...

2017.11.08 文化、教育和制度

圖片
.文字演變和文化         中國的歷史悠久,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的產生通常為 圖畫式的符號 ,稱為「初文」,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把符號和意思、聲音結合再一起,創造出更多文字。         文字的演變:倉頡造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         為了奠定造字規則,漢代學者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六書」,六書分別為: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後兩種為「用字」。 .圖書分類         古代分有經、部、子、集,而現代則是採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採用現代的分類法,經部(重要典籍 090)、史部(中國歷史 610)、子部(百家人物/名人傳 782、百家學術思想/哲學 121)、集部(文學作品集成 800)。         為了在圖書館迅速尋找到自己要的書籍,懂得索書號後的含意是需要的,因此在教導高級華語學習者時,教導他們圖書分類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快找到自己要的書籍,增加學習欲望。 .典章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宗法」就是祖宗的法,形成嚴密的家族網路,原則上為天下一家,這種思維奠定後來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了維護宗法的體系,古人制訂出許多禮法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為「五禮」,分別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雖說禮儀塑造良好的形象與涵養,但古禮卻建立在「階級制度」上,試圖在人的身分地位上劃分等級,這也是現今我們需要反思並改變之處。         而體制部分又可以分為政治與經濟,這兩項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透過建立嚴密的制度來施行。這次上課所提到的貨幣制度,在最遠古時人士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並沒有貨幣的產生,後來才從貝類到環錢、金子、交子、飛錢、白銀至今日的新台幣。         面對外籍學生,教導新台幣的新關知識我認為是重要的。除了最基本的面額辨識,也可以教他們看...

2017.10.31 語言教師的文化涵養

圖片
.課前閱讀         這次所閱讀的文章,無非沒有提到所謂的「多元文化」。在現今各國交流往來頻繁的世界,文化一直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如果不懂對方的文化背景,那麼很有可能會不小心冒犯到對方,進而產生不愉快。而這幾篇文章都談到,究竟教師對於文化的傳授與了解是否也要進到一份責任呢?我認為是的。一部分是,多元文化的認知是一種個人的修養;另一部分是,身為第一線的教師們,有需要教導學生對文化的了解與尊重。 .素養V.S.文化素養         素養 :隱含了對道德和價值的觀念,是平時的好修養。具備後,個人的才能與外界有合理且有效的溝通及互動。屬於「公德」層面,為社會所規範。         文化涵養 :包含素養概念裡面,屬個人「私德」範圍。有二意涵:(1)個人對於社會文化、社交行為、語言使用、文化歷史哲學、美學藝術等的基本概念或鑑賞能力的知識涵養(含文化知識)。 (2)個人將上述之資源,以靈活恰當的形式,運用於不同社會情境中,達到有效溝通目的。         不管是素養還是文化涵養,都是在時時刻刻在身邊所發生的。這兩項東西無一無表示出,個人本身的修為和知識水準。素養部分的培養是須從小東西開始,從自身做起;而文化素養的方面則須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 了解、包容和尊重 ,要理性的態度面對與自己不相同的文化,我想這就是文化素養了吧。 .延伸閱讀 ( 世界各國小常識: World Trivia)         在這片影片當中,講到了各國不同的文化所帶來的不同,有些是事情是對台灣人來說很難想像的。像是澳洲可以買到袋鼠肉、越南不限制購買菸酒的年齡……等。但我想不同的文化所帶來不同的制度,其背後絕對有意涵存在,我們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彼此間的差異性,T成為具有國際觀的地球公民。